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

失眠 善用非藥物性治療 林聖軒

原著作者:林聖軒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本文轉載自9月14日「人間福報」健康版)

淑華在路上巧遇好友美玲。

「最近睡不好嗎?」看到美玲又深又濃的黑眼圈,淑華忍不住關心地問。
「對啊,每天躺下去時就開始煩惱,明天早餐要煮什麼?便當來得及送嗎?孩子在學校會不會忘東忘西……,常常天亮了都沒闔眼。」
「聽起來,妳真的很用心在為孩子著想。」
兩行清淚從美玲眼中流了下來,「真的,但全家沒半個人體諒我的辛苦,總覺得我個性太過緊張,煩惱太多。我壓力真的好大,有次去看醫生,他開了一些安眠藥給我,不過聽說吃了會上癮,還會愈吃愈重,所以,縱然失眠都忍耐下去。」
根據睡眠醫學會統計,全台有三分之一的人曾有失眠的困擾;衛生署統計,台灣人每年安眠藥總量超過上億顆,加上很多藥都有成癮的風險,是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。
有哪些非藥物治療失眠的小秘訣呢?目前許多專業心理諮商或醫師提供「認知行為治療」或「失眠團體」的服務,甚至是更深度的心理治療;也可利用「支持性心理治療」。
像美玲這種典型賢妻良母的個性,特別有責任感、放不下,該睡覺的時候還想著明天的規畫,這時候需要具療效的「認知行為治療」來調整她睡眠的情緒、鍛鍊放鬆的感覺。
而美玲是家中長女,從小,睡前就想著怎麼當大家的好榜樣,造成習慣性的緊張焦慮,這時就需要「長期心理分析治療」,從成長歷程中找到潛藏已久的癥結。
「支持性心理治療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。像淑華主動關心、傾聽美玲的困擾,又對她在家庭和孩子的犧牲付出給予肯定,就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。
關心身邊親人好友的生活作息,說不定就能意想不到地紓解他們的失眠困擾。而深受失眠所苦的人,當善用社會資源,才能早日改善症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